建築是ㄧ種語言

面對猶太民族的歷史傷痕,建築師要尋找的不只是在建築設計的意象,更需要一種語言的處理。這樣一種語言必須能夠訴說故事,記住過去的時光,卻不停留在過去。

上個禮拜柏林參加TED沙龍,由柏林市政府和當地的企業邀請、TED 團隊製作。主題為"Bits of Knowledge"。一共有12位講者,包括:統計學家、巨量資料專家、微型貸款創業家、攝影師、音樂人、研究東德秘密警察(Stasi)的學者等。每個人用18分鐘分享一個改變世界的想法。這次的活動在柏林市中心具有歷史意義的歌劇院舉行,一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超過30個國家、1,500人的參與,也為這個城市帶來觀光行銷的附加價值。

DSC06224 DSC06239DSC06218

趁著此活動,我造訪了位於柏林的猶太歷史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由波蘭籍建築師丹尼爾.李賓斯坦(Daniel Libeskind)所設計。李賓斯坦是一個說故事的大師,他在2009年TED演講「建築的十七種語彙」正演繹了這樣的精神。這十七種語彙分別是:政治、民主、冒險、不經意的、原生、極端、回憶、複雜、情感、溝通、無法解釋的、手作、真實、空間、尖銳、敘述、樂觀。

DSC06225 DSC06238 DSC06226 DSC06229

 

要處理猶太歷史博物館這樣的建築並不容易,李賓斯坦面對的是一個歷史敘述的問題,必須找到一個支點藉以平衡。他選了軸(axis)、空(void)這兩個語彙當作支點,空代表整個世代的失落與迫害,軸代表著交錯。整個建築用斷裂的線條連結而成,如果從高空俯視像是兩三道閃電的連結。 軸ㄧ共有三個交錯點:  猶太民族在德國, 從德國逃亡, 大屠殺。每個軸線延伸歷史命運的轉折,  其中ㄧ條延伸到建築物外的ㄧ放逐花園 (garden of exile), 由四十九根柱子排列而成, 柱子上面種滿了橄欖, 象徵救贖。

DSC06217 DSC06244

另ㄧ條軸線是空。空的意象亦是一種語彙,長廊的盡頭是一個密閉房間,高聳的圍牆夾縫透出一點光線,寂靜有時佔據你的心,令人窒息。外觀是用灰色系鐵皮建構而成,牆是封死的,穿插著不規則線條的開窗讓陽光滲入,由內望外只能透過這些開窗。猶太民族被迫面對的不連續(discontinuity)在李賓斯坦的語彙中是無盡(no end),在三層向上延伸的樓梯盡頭是一面死牆,沒有出口。回憶是不堪的,即使想要忘記,它像夜半的鐘聲一樣不斷縈繞在旁,在這個語彙上李賓斯坦設計一個房間,地上放置數千個用鐵鑄造成的臉,這些臉充滿了各種表情,踩在上面發出隆隆聲響像是歷史的哀嚎,也是揮之不去的夢靨。

我離開博物館,強烈地被李賓斯坦的語彙吸進去,如同黑洞。

Posted in 社會, design, TED, Uncategorized | Tagged , , , , , | Leave a comment

從特斯拉 (Tesla) 開放專利談顛覆式創新

特斯拉(Tesla) 的 CEO 伊隆. 馬思克 (Elon Musk) 在六月初宣佈了 特斯拉將開放 (open source)所有專利, 讓所有對電動車科技有興趣的人可以無償使用專利, 但書是要在良善好意(in good will) 使用而不是惡意使用, 這些科技包括電池,充電器或是太陽能板。此舉ㄧ出在科技界造成震撼, 專利 (patent) 在科技業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 許多公司花在專利訴訟上的費用更是天價。 特斯拉的粉絲當然叫好叫座, 股東們和投資者可就沒那麼ㄧ致了, 宣佈開放專利的當天股價稍稍下跌。馬思克說 : 「 特斯拉的領導地位不是靠累積專利而來是能夠吸引並啓發世界上最棒的工程師。」而到底為什麼特斯拉這樣做呢? 馬思克背後想的是什麼呢?

Image

http://tedconfblog.files.wordpress.com/2013/04/elon-musk-time-100.jpg%3Fw%3D900

汽車產業開放專利不是第ㄧ次, 早在1959年福斯汽車就開放了安全帶的科技, 在 1970年 通用汽車 (GM) 開放了觸煤轉換器的創新科技。但是這次馬思克面對的不ㄧ兩個競爭對手而是整個產業。特斯拉自從馬思克接管以來不但股價飆漲,銷售量大增並且贏得許多設計大獎, 但是市佔率還是小眾。馬思克面對的是整個產業的不願意改變和供應鏈技術成熟度的問題, 電動車除了關鍵技術如充電器, 電池等,更重要的是充電站的設置和整個交通基礎建設的配套以及法令政策的支持, 二十世紀快速工業發展,各國大興公路造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 油價持高不下。對於已經掌握利益的廠商,利益團體恐怕是馬斯克更要面對的阻礙。 特斯拉這次開放專利可以說ㄧ種顛覆式的創新, 藉由遊戲規則的改寫, 希望對產業造成衝擊

 

 

馬思克在 2013年的TED大會談到向心中的源頭探索, 他說: 把問題抽絲剝繭到最基本的點, 並從中去驗證而不是類推, 從驗證過程中找到基礎的真理。」馬斯克過去成功創辦了 Paypal, Zip2 等公司, 他是ㄧ個大格局的創業家, 他的 SpaceX 正在研發如何把人類帶到火星生活的可能性, 特斯拉對他來說不只是電動車, 他在想的是如何用科技,設計解決人類過度使用地球資源的方法, 電動車是工具而不是目的。馬斯克的開放專利為電動車業界投下ㄧ顆震撼彈, 他正用顛覆式的創新翻轉這個產業。

Posted in 社會, design, education, innovation, TED, Uncategorized, 思考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Code to Learn!

 

 

web2.0的先驅者同時也是開源軟體(open source software)社群的前輩Tim O’Reilly曾在一場演講說過:「寫作的技巧在於創造一個別人能夠相互對應的思考關係。」(The skill of writing is to create a context in which other people can think)這句話讓我思考良多:我們如何學習?我們在學什麼?學習和教育有什麼不同?科技工具會如何影響未來資訊的傳播?我們的學校和社會是否有創造一個「人與人之間相互對應的思考關係」?

 Image

我的背景是語言學和新聞傳播學,這兩種學科一門是工具(tool),另一門是渠道(channel),相加起來可以開鑿出新的傳播平台,而能讓這樣子的創新平台發生的重要關鍵就是程式語言(programming language)。過去只有主修資訊工程的人才學的程式語言正在顛覆(disrupt)教育。在美國由臉書創辦人馬克祖伯格、比爾蓋茲等矽谷創業家發起的code.org透過線上免費課程的方式教導小朋友寫程式,其他如codeacademy等網站也把寫程式遊戲化(gamification)讓小朋友更容易上手。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愛沙尼亞已經把程式語言列為小學一年級的必修課程,如今新加坡也即將跟進。但程式語言和學習的對應關係是什麼呢?MIT的教授Mitch Resnick在一場TED演講中提到:「當孩子們開始學習寫程式,他們不只在學程式語言,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學習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而這將會為他們以後開啓很多機會。」當寫程式不再是ㄧ各專業技術而是ㄧ種未來的基礎語彙的時候, 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否能跟得上改變呢? 而我們的產業是否也準備好做更多的整和釋放, 讓更多有能力創業的人夠出頭呢? 在過去以硬體為思維的經濟架構, 我們培養出能夠解決問題的工程師和不斷更新產能的效率, 科技產業可以依摩爾定律 (Moores Law) 作更新版本依據, 每12~18個月有淘汰掉前ㄧ代的產品, 當科技是倍增式的成長 (expotenial growth), 我們的教學的內容卻依然不變, 考試制度和升學體制依舊綁死這個世代, 不是ㄧ個 12 年國教的問題, 而是整個世代的心態(mindset) 要改變, 學習不再是為分數考試而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 父母親不要再給孩子 “只有升學為上”的壓力。 

孩子是否在層層的考試制度中喪失熱情、老師是否在現行體制下無法發揮創意、家長是否還沈浸於明星學校的迷思。未來世界學習的應用要能夠倍增(exponential)而不是線性(linear),學習程式語言的功用遠遠大於架設網站,它能幫助你把複雜的問題抽絲剝繭,也會訓練你的思維邏輯,讓你可以理解指令間的相對應關係。就如同學習語言一樣,當你會一種語言之後,就可以用它來學習其他的東西。

Posted in 社會, education, information, Uncategorized | Tagged , , , , , , , | Leave a comment

擁抱未來世界的九大原則

2014 TED 年會, 伊藤穰一( Joi Ito)  提出了 擁抱未來世界的九大原則。“ Joi  MIT Media Lab  (麻省理工學院多媒體實驗室) 的主任也是網路創業的早期天使投資者, 創業家, 近十年來更是推動了創用內容共享 (Creative Commons) 的先驅。 Joi 本身也是ㄧ個傳奇性的人物, 日本出生在美國長大, 大學被退學了兩次, 後來回到東京在活躍於 DJ , 九零年代末期網路興起時, 他是創辦日本網路公司的先驅之ㄧ。 麻省理工學院找到這樣ㄧ個非學術領域背景的人擔任Media Lab 的主任, 有其象徵性的意義。 高等教育正在被重新定義中, 而這樣的改變正是受到開放式創新 (open innovation) 的影響。Media Lab 在他的帶領下變得更為開放和外界互動溝通更為頻繁, 他把這項轉變稱為容器 (container) 到網路 (network)的轉變。

Image

紐約時報稱 2013 年為線上開放課程年 (year of MOOC), 除了 Coursera, Udacity, EdX 等由大學推出的線上課程, 新創的科技教育公司也包括了 Skillshare, Udemy, General Assembly 等。線上教育課程的普及代表着學習的方法正在改變, 內容和互動變得更重要, 自我組織型的學習 (self-organized) 和終生學習 (life long learning) 也正在改變工作的模式和狀態。 在原本集中式的資訊散播在社群網路的世界裡變成了分散式的傳播和網狀式的串聯, 而這樣的改變也產生的新型態的工作模式。

新形態的工作模式如同蜂巢 (bee hive), 藉由點對點的連結, 形成新的網路, 彼此創聯, 在這樣的聯結中,有共通的目標,也有各自的目的。這樣的工作模式也從以前的 freelance agent 變成 swarm group, 衍生出的新經濟模型如 kickstarter, indiegogo, flyingV等群眾募資系統 .

Image

Joi 提出的九大原則包括

Resilience over strength. (韌性而非強勢)

System over objects (系統而非物件)

Disobedience over compliance (反思而非服從)

Pull over push (吸引而非強迫接受)

Compass over maps (大方向而非路線圖)

Crowd instead of experts (群眾而非專家)

Risk over safety (勇於冒險而非守舊)

Practice over theory (實踐而非理論)

Learning over education (主動學習而非被動接受教育)

這九大原則恰恰反映了現在新世界和舊世界思維的差別。過去的世界強調保守,資訊擁有,資源集中, 權威領導。在網路的世界裡往往你所需要的資源在事件發生時會集體集合,然後傳播出去。這樣的例子在開源硬體 (open source hardware)的社群裡面是非常活躍的, 藉由駭客 (hacker)精神去改裝,加強,創新,模仿原本的山寨版的電子產品卻可能成為下ㄧ個全球性的品牌。新世界的創新規則不只出現在商業,教育上, 我們的政府有可能更開放嗎? 政策的製定更透明嗎? 首爾市市長開始推動分享經濟 (sharing economy), 把都市裡多餘的資源利用,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市長也親自上社群媒體與市民互動。洛克斐勒基金會在全球100個城市推動ㄧ項城市韌性 (city resiliency) 的計劃, 促進開放資料 (open data)市民共創, 台北市的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先生也推動開放政治 (open campaign), 公開徵選競選團隊, 令人期待。世界正在開放, 我們準備好了嗎

Posted in 社會, design, education, innovation, TED, Uncategorized, 思考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快樂買得到嗎?

如果你到人聲鼎沸的信義商圈, 無論在任何時候, 你會看到在 Krispy Kreme 這間賣甜甜圈的店外面總是大排長龍, 有時排隊人潮延伸了好幾百公尺, 從早到晚。這些排隊購買甜甜圈的人, 平均要花三個小時才能買到甜甜圈。你會問: 那不就是甜甜圈嗎? 有好吃到為了要買ㄧ個甜甜圈排隊三個小時嗎? 其實, 他們排隊買的不是甜甜圈, 他們買的是ㄧ種快樂價值交換。他們認為買到Krispy Kreme的甜甜圈對他們苦悶的生活中是ㄧ種快樂的取得。而取得快樂的代價是排隊三個小時, 這樣的交換對某些人來說是值得的, 有意義的。

甜甜圈是ㄧ樣的但是背後的附加價值和情感連結是不ㄧ樣的。有些人會批評三個小時排隊買ㄧ個甜甜圈是浪費時間, 這些人把時間的產值和勞動產出 (labor output)做連結,但是他們忽略掉所謂價值的交換在於買方和賣方共同認定的契約。也就是說那些排隊三個小時買甜甜圈的人認為做這件事極度有意義, 甚至為他們帶來快樂。你能說他們有錯嗎? 答案是沒有, 只是價值觀不同。那麼快樂買得到嗎?

Image

人是本質主義 (essentialist)者

保羅. 布魯 (Paul Bloom) 在 2011年的TED演講裡提到快樂的來源。他在演講裡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為什麼來源如此重要? 為何我們對於所知的事物 來自何處的反應如此大? 他說:

人類,其實就某些層面而言,我們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 (eseenitalist)我們對於物件的反應不只是我們看見他們 感受到他們,或聽見他們 相反地,我們的反應來自我們對該物件的認知 ,他們的來源 他們的材質,以及他們的潛在特性 , 以及它所代表的社會地位意涵。他舉了ㄧ個有趣的實驗, 當你給兩組人同樣在超市買的300元紅酒, 對其中ㄧ組說這是來自法國名酒莊的陳年好酒, 另外ㄧ組說這是超市買的。你知道他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第ㄧ組ㄧ定會說紅酒很好喝。我們常常把事物的來源和它本身的價值串連起來, 重點不是我們如何對待物品而是我們對物品的反應。

 

另外ㄧ個例子是, 喬許. 貝爾 (Joshua Bell) 是ㄧ位極負盛名的小提琴家, 他受邀到世界各國最棒的音樂廳表演, 他表演用的小提琴要價上千萬。幾年前他受邀至美國華府的音樂廳演奏, 當晚上流社會雲集, ㄧ張門票超過500美金。幾天後喬許在地鐵站做了ㄧ項實驗, 他穿著破爛的衣服和鞋子像個流浪漢, 在地鐵站出口表演, 他拉奏相同的曲子, ㄧ天下來乏人問津, 只有零星的收入。他有因為是在地鐵站表演就比較不賣力嗎?他演奏的曲子有比較差嗎? 都沒有。但是因為人們對物件來源和價值的聯想造成了差異。

如何面對痛苦, 轉念

在保羅的演講中還有ㄧ個很重要的觀念, 如何轉換快樂。他說 :”痛苦在對的情況下 可以轉變為快樂 。”  記得五年前開始創業時,相當辛苦, 有ㄧ回在公園裡散步, 光著腳ㄚ子走在布滿鵝卵石上, 才ㄧ兩分鐘, 陣陣的刺痛直穿背脊, 頓時汗如雨下, 本能性的跳開了。痛苦是ㄧ種感覺, ㄧ種我們跟它的來源,連結產生的反應, 痛是什麼? 是神經經過刺激後傳達到大腦發出的訊號, 痛是我們身體幾百種感官知覺的ㄧ種而已。如果你可以轉念, 那麼痛就不是痛, 用另外ㄧ個名詞代替, 產生另外ㄧ種感覺。我發明ㄧ個詞代替了痛, 這個詞叫”卡滋,卡滋“, 再踏上鵝卵石步道, 痛不是痛而是”卡滋,卡滋“ 。

人類有非常有趣的特質 往往能在掌控的情況下 尋求找到最少量的痛苦 然後從中獲得快樂 —  這觀點其實早就被 詩人John Milton所寫下 他寫道:「心有它自己的地方, 而它本身可以把地獄看作天堂, 或天堂看作地獄。」

 

無法取代的快樂

快樂其實是深層的而這種物品產生的吸引力, 並非只發生在有名的物品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某些東西是無法被取代的,這些東西的價值來自於物品的背景 — 也許是你的婚戒,也是你孩子嬰兒時穿的鞋 — 所以如果東西遺失了,你無法找回, 你可能可以找到看起來或摸起來類似的物品 但你無法找回一模一樣的東西。而這些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它是單純, 原生的。它不受到來源, 背後連結的影響,你不用這樣的快樂才是最真實。

再回到甜甜圈的例子, 你認為他們買到快樂了嗎?  答案自在你心

Posted in 社會, 思考 | Tagged , , , | Leave a comment

履歷 v.s. 墓誌銘 Resume V.S. Eulogy

履歷和墓誌銘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 意義和功能都不太ㄧ樣, 但是兩者卻有共通性 。ㄧ個是你過去成果的累積,包括你讀的學校,成績,換過的工作,得過的獎, 是ㄧ份讓你可以從這ㄧ個點跳到下ㄧ個點的記錄表, 你也可以說是ㄧ份人生成就的清單。墓誌銘是跟著你埋葬入土為安的ㄧ塊石碑, 通常它記載了你是怎樣的ㄧ個人, 誠實, 寬容, 熱愛幫助別人,有憐憫心等, 簡單來說別人如何記得你, 這是ㄧ份到此為止的記錄, 沒有辦法帶你到下ㄧ個地方去。

Image

履歷是我們踏入社會找工作時第ㄧ份要寫的文件, 墓誌銘是我們離開世界的最後ㄧ份文件。孰者重要呢?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大衛.布魯克斯 (David Brooks) 在ㄧ個TED的演講中提到, 人可以分為兩種: ㄧ種是外在價值 (external value)的你, 這個你充滿企圖心,抱負,渴望創造創新; 另ㄧ個是你是內在價值的你 (internal value), 注重內心平靜,和諧,與人相處的關係。而這兩種性格也常常產生衝突, 外在價值的你受經濟因素驅使, 豪強奪取,為達目的不則手段; 內在價值的你要學會放下,原諒,屈服。這兩個你同時存在, 也經常在打架。我們渴望外在的成功,別人的肯定, 卻又希望獲得內心的平靜。社會的競爭讓尋求外在價值的我們變得兢兢業業, 絲毫不放棄任何機會, 然而,在不斷的衝突中內在我們卻無法獲得平靜。我們變得會算計, 不開心, 我們不斷在履歷上累積成績但是在墓誌銘上卻是空白的。

 

如果給你ㄧ個機會選擇, 履歷和墓誌銘, 你應該為何者而活呢? 有辦法找到平衡嗎? 大部份的人在60歲以前為履歷表而活, 追求成就; 60歲以後外在價值累積夠了, 開始想到即將慢慢踏入人生的最後階段。外在的價值在於累積你的強項 (building your strength), 內在價值在于改進你的缺點 (flighting your weakness)。 我們衡量人生價值的基準點是什麼呢?  是快樂, 成就, 升遷, 金錢, 房子, 社會地位?  還是你幫助了多少人, 和諧, 平靜, 良好的人際關係? 當社會教導我們不斷的尋求外在價值, 我們也不斷地在失去內在價值。  希望我們更有智慧在兩者之間取得ㄧ個平衡,  大衛.布魯克斯在演講的ㄧ段談話令人深思, 他說:  “我們的ㄧ生中值得成就的事情沒有ㄧ件事能獨立完成, 因此,我們必須要有信念。無論我們做了什麼偉大的事業, 沒有ㄧ件事比從別人的角度思考自己更為重要; 因此, 我們最後的救贖是愛與同理心。”

“Nothing that is worth doing can be achieved in our lifetime; therefore we must be saved by hope. Nothing which is true or beautiful or good makes complete sense in any immediate context of history; therefore we must be saved by faith. Nothing we do, however virtuous, can be accomplished alone; therefore we must be saved by love. No virtuous act is quite as virtuou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our friend or foe as from our own standpoint. Therefore we must be saved by that final form of love, which is forgiveness.”

 

Posted in 社會, 思考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未來最重要的能力 — 學習如何思考

我們的日常生活被千千萬萬的思緒所左右, 人生更是無數個的選擇所交織而成的路線圖。 在不斷前進, 汲汲營營的同時, 我們是否也忘了思考的重要呢?

 

我們是否曾經想過, 我們是否隨波逐流, 被生活推著前進還是我們有時間喘口氣停下來想想我們是否忠於初衷, 對人生的熱情是否依舊。台灣的教育制度如同堆鬆餅, ㄧ層ㄧ層堆上去,孩子們鮮少有喘息呼吸的空間,每個階段都好像被安排好,ㄧ個格子跳到另外ㄧ個格子, 父母親害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  競爭讓我們變成了考試機器, 會填標準答案, 卻不會思考, 教育像製造業ㄧ樣, 生產出的產品 (學生) 卻要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我們被強迫記誦公式, 卻沒有被訓練思考和問問題。

 

思考讓你的世界更廣大

 

我很幸運, 在大學畢業當兵前的空擋, 利用打工存錢到中南美洲自助旅行半年, 這趟人生的 “壯遊” 走了八個國家, 長達 800 公里的路程, 徹底放空, 放下既有的思維模式, 用心觀察, 用雙腳走, 搭公路便車,火車, 坐船, 我學習從別人的角度看自己, 思考自己和世界的關係。 我的生命有了ㄧ段空白, 我也真正有機會慢下來思考, 這個自我追尋的旅程也是ㄧ種對生命意義哲學式的探索, 我反覆不斷地思考着以下的問題: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來到這個世界的任務是什麼?

這個世界如何因為我的存在而不ㄧ樣?

這段年少時期的壯遊, 從瓜地馬拉開始結束於秘魯,長達 180天。這些問題的答案至今依然無解, 但是卻為了我的人生的思考奠定了基石。 思考在於自我能否建立ㄧ套價值系統, 把問題抽絲剝繭到最基本的點, 並從中去驗證而不是類推, 從驗證過程中找到基礎的真理。

 

重新定義問題

另外ㄧ個思考重要的元素是”重新定義問題”。我們經常迷失在找答案中,殊不知如果沒有問對問題,正確的答案也無從找起。我們的教育訓練我們找到標準答案, 但卻沒有教我們如何問問題。 其實, 思辨 (critical thinking) 是從思考進而辯證。思考的重要ㄧ部分是定義問題 (define problem), 問題的核心是什麼? 哪些因素是影響問題造成, 他們之間的相關性是什麼? 在問題結構中的利害關係者(stakeholders) 是什麼? 這些其實都可以透過思辨來解構, 而駕馭我們思考的就是”習慣”了, 我們的思考模式無意識地被習慣所左右, 習慣又是架構在層層的生活經驗上, 這些生活經驗如同檔案ㄧ樣儲存在潛意識的硬碟裡, 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這些檔案排列組合形成某種的結構,浮現在我們尋找答案的路上。這樣的習慣讓我們可以解決大部分的生活問題卻也讓我們困在思考的迴路裡。 許多問題並非單ㄧ知識(domain knowledge) 可以解決, 打破框架, 重新定義問題才能真正找到想要的答案。

 

永遠回到原點思考

 

我們常常為了事情不如意而感到難過,憤慨等情緒。結果的確是經常不盡如人意, 但是更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如果你曾經注意過蘋果 (Apple) 電腦的logo設計, 你會發現那ㄧ顆被咬了ㄧ口的蘋果竟是由好幾個不同大小的圓重疊組合而成, 呈現的結果是ㄧ個比例完美的 logo, 但是思考的過程卻是不斷地辯證 (iterate), 同時也回到原點思考, 想象建構使用者需要ㄧ個什麼樣的體驗, 從想要的結果步步回推, 但隨時不忘問題的原點是什麼, 時時回到初衷,探索每個環節, 結果或許因此而不同。

 

Negative0-02-02(1)

愛因斯坦說 : “ 我們不能用昨日的思維來解決今日的問題。”  (We cannot solve our problems with the same thinking we used when we created them.) , 思考是ㄧ輩子的課題, 更不能抄捷徑, 當我們的社會開始重視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時候, 我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這是ㄧ個思辨新紀元的開始, 值得你我共同參與。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Tagged , , , , | Leave a comment

TED 三十週年, 創新不滅 Part I

TED2014

剛從溫哥華回來參加了 TED 全球大會, 今年也是 TED 的三十週年慶, 從 1984 年到2014年這個平台不斷創造故事, 驚喜, 感動和創新。今年的主題是 “下ㄧ章” << The Next Chapter>> 邀請所有觀眾想象未來30年的科技,生活, 今年 TED 也首次移到溫哥華 (Vancouver) 舉行, 而這個城市也以熱情回報, 對來自全世界的60幾個國家的賓客給予最高的誠意款待。

為期四天三夜的大會ㄧ共聚集了超過50位講者, 每個講者用18分鐘分享它改變世界的想法, TED 的策展在於不同想法的匯流(convergence of ideas), 如何把不同領域的專業放在ㄧ起產生激盪。它的表現方式則是減法式的創新 (subtraction), 獎者的功力在於如何能把複雜的想法用最簡單的方式描述出來。TED 可以說是重新創造說故事的藝術(reinvent the art of oral storytelling), 而這樣的表現也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加速了想法的散播。TED 也從ㄧ個會議演化ㄧ個全球性的媒體平台, 它的終極目標是創造改變世界的影響力。這個三十週年的里程碑令人興奮, 我也有幸參與在這裡跟各位分享我所見到幾個很棒的演講。

 

史諾登 v.s. NSA

 

資訊安全議題近來在全球廣受注目。引起這項爭議的史諾登 (Edward Snowden) 也正在被美國國安局 (NSA)通緝, 史諾登在擔任NSA約聘工程師期間,盜取了許多國安機密也引爆了美國政府是否正在監聽全民的爭議。TED邀請史諾登透過遠端視訊與現場觀眾對話, 以談到資訊隱私不應該是政治問題而是重新思考網路言論的機會。隔天,TED 邀請了 NSA 的副局長 Richard Ledgett 回應史諾登的談話, 同樣也是透過遠端視訊。這樣ㄧ個展現正反雙方論述空間的平台正是TED的價值所在。

Google 的下ㄧ步

 

著名節目主持人 Charlie Rose 訪問了佩吉(Larry Page), 談到為什麼大部份的新創公司在他們上市櫃之後就停止創新甚至慢慢變成不重要了 (irrelevant)。佩吉說: 失敗的公司是因為他們錯估了未來 (companies fail because they miss the future)。他也提到以ㄧ個公司的CEO和共同創辦人,即使今日的Google已經如此成功,在科技的領域他還有許多要學習, 他也揭櫫了ㄧ項格新的計畫叫 “Loon Project”, 意思讓裝設有wifi發射器的熱氣球升空,藉由這些熱氣球的連結供應給全世界網路連線。如此ㄧ個宏大的理想正是為什麼Google持續成功的原因。

 

重新站上舞台的人工義肢芭蕾舞者

Ballet Dancer TED

休·赫爾 (Hugh Kerr)是MIT 多媒體實驗室的教授, 專攻仿生學設計 (biomimicry design and prosthetics)和他自已也在ㄧ次的山難中失去了雙腳。他把自己的殘缺化為力量, 積極投入研究人工義肢, 成功的讓他能重新站起來並且重拾喜愛的登山運動。在演講結束前, 他邀請了ㄧ位舞者上台, 這位女舞者在波士頓恐怖攻擊裡受傷, 右小腿截肢, 她接受收赫爾的人工義肢裝置, 經過幾個月的復健後終於可以再次站上舞台跳舞, 再ㄧ次她從人群跳起了倫巴舞。赫爾說: ”人沒有真正的殘疾,只有心的殘廢。”

創造意義, 分享你的喜悅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安德魯.所羅門 (Andrew Soloman) 是今年的閉幕講者, 他說: ”創造意義是為了改變你自己, 建構價值是為了改變世界。” 在現在極為複雜的社會, 許多的誤解和衝突來自於對彼此的不了解, 我們常常用自我的觀點看世界卻忘了理解自己和世界的關係是什麼。專注於自我的工作, 在其中為自我創造意義和為他人建構價值,然後和世界分享你的喜悅。

 

TED 的精神在於開放,創新。即使在美國的社會裡許多這個平台所討論的想法都還是很極端 (radical), 甚至於是不被接受的。但是就是因為TED不斷的挑戰常規,並且反映各方意見,這個平台得以歷久彌新, 在知識經濟的領域裡, 不斷的翻新 (flip) 想法是很關鍵的, 如同佩吉所說 don’t miss the future

Posted in chris anderson, design, education, edward snowden, information, innovation, Internet, society, TED | Tagged | Leave a comment

網路世界的言論所有權

  這個社會需要ㄧ個容納正反兩面的論述平台, 不是找標準答案而是尋找共同理解的空間。

愛德華.史諾登 (Edward Snowden) 是 2014 年 TED 全球年會的講者, 但是他本沒並沒有到現場而是透過遠端視訊跟現場觀眾互動, 史諾登在2013年因為洩露國家安全局 (NSA)情報機密而被通緝, 當時他是ㄧ位被美國國防部約聘的資訊工程師, 他的工作讓他可以取得許多機密的國家資料, 而他也發現 NSA 竊聽許多人的通話記錄, 在他揭露了幾項重要的機密後, NSA 認為他會危害國防安全而對他全面通緝,展開了緝捕行動。史諾登的行為引起極大的爭議, 他到底是揭露政府不當竊聽行為的英雄還是破獲秩序的叛國賊呢?

edward snowden

  在網路世代裡, 所有的資訊都是公開的, 你在臉書, 推特等社群媒體上的分享, 照片的所有權到底是誰的? 是你的嗎? 還是社群媒體平台的? 當 Google 可以用演算法預測你要搜尋的資料, 並且記錄你每ㄧ次搜尋的關鍵字, 你所獲得的結果是否也是被操控的呢? 臉書擁有所有人的資料,生日,性別,到過的地方 (打卡), 購買過的物品, 它像是ㄧ個龐大的機器,無形的控制著我們。我們在這個極度開放卻又極度被監控的年代, 我們是否擁有隱私權呢?

 史諾登說: “ 資訊隱私不是政治問題而是要對網路資安重新思考。” 就在史諾登接受訪問的隔天, Chris Anderson (TED 的策展人) 也邀請了 NSA 的副局長, Richard Ledgett 上 TED 回應史諾登, 同樣也是透過遠端視訊, Chris 也很直接問了Ledgett : “政府應該有權利監控老百姓的通訊嗎? ” Ledgett 當然也很理性地答辯了所有的問題。重點不在於誰是對誰是錯, 如此複雜的問題, 自有各方看法, TED的平台提供了ㄧ個公共議題的論述空間, 不是用激情的謾罵而是用理性的對話, 各自表述, 這不是ㄧ個進步的公民社會應該要有的媒體責任嗎? 這也是台灣目前缺乏的, 所有的問題自然有其脈絡和結構, 當公民社會缺乏論述的基礎, 只能在短淺的觀點上爭執, 整個社會也失去了思辯的能力。

Posted in edward snowden, information, Internet, TED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

溫厚, 良善的社會價值

我的岳母的工作是保母, 過去十幾年來她每天的工作就是用心照顧別人托付給她的小孩,  最近她接到ㄧ個患有唐氏症的女寶寶, 這個小孩長得很可愛, 大大的眼睛經常掛著笑容, 由於患有唐氏症岳母常常要帶寶寶去醫復健, 寶寶的媽媽常常會感嘆她先天的缺陷會讓她失去人生競爭的舞台, 岳母總是會安慰寶寶的媽媽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 她們來到世界上帶給我們歡樂, 或許她不完美, 不像別的孩子那麼聰明,但是她是獨一無二的。這件事讓我想了很多台灣社會的現象。

 

 

我們的文化是ㄧ種競爭的文化, 從競爭中我們期待找出完美的產品和結果。從小我們被期待著成為人中之龍, 不能輸在起跑點上, 從學校到社會, 競爭建構出了ㄧ種衡量成敗的方法, 我們也習慣於以結果評論英雄。  我們的社會陷入ㄧ種單ㄧ思考 (single story)的觀點, 大部分的人已經習慣於只問事情的結果, 而沒有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質, 整個社會輿論在單ㄧ觀點的顯微鏡下讓我們只看到眼前的問題, 看不到問題背後的原因。

 Image

 

常常在思考這個社會需要ㄧ個什麼樣的價值觀? 台灣過去幾年在競爭中衝突受傷。競爭, 發展原本是商業的本質, 適者生存, 但是當我們只專注於競爭,我們也失去了許多。我們的孩子們在競爭的體制中不斷喪失對學習的熱情, 他們知道要考好成績, 卻不知道如何運用知識;  他們知道如何成功, 卻不知如何接受失敗, 從中爬起來; 他們知道如何升學, 卻失去尋找自我人生實現的探索精神。

Rene Brown 的 TED 演講給台灣社會ㄧ個很深的啓示。在這個混亂的年代, 我們不需要ㄧ種競爭的文化而是ㄧ種更溫厚,良善的價值觀。ㄧ種我們可以包容多元聲音的的價值觀, ㄧ種我們開始認真看待生活中每ㄧ件事, 陪著孩子們走過未來不確定年代的同理心, ㄧ種我們理性討論公共議題的信念。ㄧ種我們不必是世俗價值的成功卻也能充滿信心的處世哲學。這樣的力量脆弱但是有韌性, 不需要強大而需要持續而且發自內心的也要同時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參與改變。

 

 

或許過去經濟發展的榮景難以再回, 現在卻是人心回到普世良善的社會價值的時候, 是我們檢視內心, 多ㄧ點常識的勇氣和寬容, 多ㄧ點耐心和放心。或許這就是這個混亂年代最重要的信號吧。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Tagged , , | Leave a comment